|
乘月幾人歸
——觀月有感
渭城二初中 七年級十班 任斯宇 指導老師 楊雪玲
張若虛名作《春江花月夜》,勾勒了一個人在“江天一色無纖塵”的夜晚,靠著窗邊,看著“皎皎空中孤月輪”。它是“物是人非事事休”中的“天涯淪落人”。極妙的彎鉤形狀似乎是用來鉤著天,怕一不留神失了足跌下去,那似霜似銀的顏色也像極了嚇白了的臉,恍惚間覺得似有汗從那富有生氣與表現(xiàn)力的臉上掉下來。
它是明亮的,但不是刺眼的太陽光,在所有如炭般黑的事物中,它的那種淡白的光尤其顯眼明亮,周圍越黑,它就越明亮。明亮得讓人失去抬頭看它的資格,或許一切中的一切也只有它最純潔了。
真實的月是坑坑洼洼的,坎坷得讓人找不到平坦的地方。但它是極狡黠的,它的柔和的光亮和圓潤的色澤騙過了人們的眼睛。它是受人愛戴的,因此名字與故事也是最多的。它的一切,是最令人遐想的,只要那乳白色的光亮照著。那光亮是能照進人心里的,沉默中能聞到它的氣息,清冷的,像冬日凍成冰的水,沒有氣味,但在隱隱約約間能品到那其中的似曾相識。
月光是似有似無、若即若離地灑落著的,無聲無息,但人也總是知道它的腳步。靜物是能給人以安全感的,酒是能消愁的,而月也是能消愁的。不然東坡居士怎能在月前抒發(fā)“我欲乘風歸去”的感慨?月的形狀是多變的,但美卻總是不變。
即使是“楊柳岸,曉風殘月”也是美,是凄美。若真乘風去了那仙境,縱然是“高處不勝寒”,也不會有人真愿意回去了吧。我總是將月想成嘴邊掛著對世俗的嘲笑,對頹廢的冷笑,對悲慘境遇的凄笑,因為它陰冷的光像是它的悲憤,而柔和的氣息卻又偏像極了它對自己人生苦中作樂的苦笑。月越是明亮,周圍的星就越少,因為“月朗星稀”,也正是“太高人越妒,過潔世同嫌”,善惡美丑是在一切事物中都能體現(xiàn)的,月難道是在排擠與埋怨間笑對人間的嗎?
古今事之多變,無人能預測知曉。在月光下浮想聯(lián)翩,且雖“不知乘月幾人歸,落月?lián)u情滿江樹”,卻也能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。
編輯點評:古代的詩人寫月亮的恐怕不計其數(shù),作者能將《春江花月夜》、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等寫月名作引入文內(nèi),也能說明作者的文學功底很深厚。
這篇作文寫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想象,也有很多對月亮的思考。但對月亮的描寫,特別對月光照射大地的氛圍描寫不夠,因此缺乏意境,這是需要不斷努力的地方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