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民交流

所屬分類: 論壇 市民交流

本版主題: 46177

今日更新: 0

投訴爆料、建言獻策、城市建設、交通發(fā)展、經(jīng)濟文化、求助互助、咸陽論壇。
發(fā)布新主題

馮侖談大陸與臺灣抗日電影的五大不同之處

0 / 7153

該用戶從未簽到

21

主題

31

回帖

225

積分

三級

積分
225
跳轉(zhuǎn)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(fā)表于 2011-12-16 09:33:21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馮侖談大陸與臺灣抗日電影的五大不同之處   (摘自:馮侖 著 《風馬?!?





 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,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臺灣拍攝的抗日電影,看完之后作了一個對比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。


  第一,題材上明顯不同。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,比如《小兵張嘎》、《地道戰(zhàn)》、《地雷戰(zhàn)》、《李向陽》。而且反映的抗戰(zhàn)多半是鄉(xiāng)村的抗戰(zhàn),非城市正面抗戰(zhàn),比如《敵后武工隊》。而臺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,比如《筧橋英烈傳》(空軍跟日本人激戰(zhàn))、《八百壯士》(四行倉庫保衛(wèi)戰(zhàn)),還有《英烈千秋》(講張自忠)、《梅花》、《香火》等,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(zhàn)題材。


  第二,人物身份選取不同。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(zhàn),比如鄉(xiāng)下老百姓、窮人參加革命抗戰(zhàn),地主老財是漢奸。而臺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(zhàn),比如《梅花》,講的是紳士、大鄉(xiāng)紳的抗戰(zhàn),家里幾代同堂,生活很好,很體面,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。而《筧橋英烈傳》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于有錢人家。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(chǎn)階級的政權,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,對窮人是負面的。


  第三,國恨、家仇的先后順序不同。大陸抗戰(zhàn)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,家仇在后。但在臺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,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,而國恨是背景。比如《梅花》體現(xiàn)的是民族精神,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后國恨的邏輯關系。


  第四,抗爭的出發(fā)點不同。大陸版本反映抗戰(zhàn)最主要是從國與國、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(fā),多從正義、侵略等角度來闡釋,而臺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(fā)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。比如《梅花》這部電影,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,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;再比如《香火》,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、不能斷,而且要頑強地接續(xù)下去,這是一種文明、文化的抗爭。


  第五,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。大陸抗戰(zhàn)電影往往重階級性、斗爭性、反抗性,比如展現(xiàn)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斗爭性。而臺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(zhàn)過程中微妙復雜的人性。比如《梅花》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,老大決定去從軍,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,這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沒有“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,我要參軍”的臺詞,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:孩兒不孝,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,所以我應該去從軍。老太太站在臺階上送他,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“打贏了回來”。短短幾句話,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,因為它體現(xiàn)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。


  比較之后我發(fā)現(xiàn),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(zhàn)的事實,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。讓我們回到歷史現(xiàn)場,去看歷史的另一面,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,被歪曲的那一面,被掩蓋的那一面。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