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國內一張電影票相當于城鎮(zhèn)居民可支配月收入的2.3%,與發(fā)達國家0.5%的數據相比明顯偏高
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(yè)研究中心編著的《2011中國電影產業(yè)研究報告》于今年5月發(fā)布,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規(guī)模約為96.7億元人民幣(近15億美元),在世界范圍內排名第五;平均單片票房僅次于美國,排名全球第二。但不少業(yè)內人士認為,中國電影產業(yè)要想再上一個臺階,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,亟待轉變思路。
人氣不足依舊是困擾中國電影業(yè)的一大難題。票房專家劉嘉曾指出,目前我國城市人口為6.7億人,去年一年觀影人次僅為2.8億。另據《廣州日報》6月16日報道,有業(yè)內人算過賬,全國范圍內,一場電影平均下來才7個觀眾。
可見,中國觀影人數還有巨大的提高空間。其中的關鍵,就是票價問題。隨著電影產業(yè)的不斷發(fā)展,電影票價也水漲船高,這顯然不利于影院文化消費的大眾化。
有關“電影票價太貴”的話題早在去年便火了一把。去年出爐的《2010中國電影產業(yè)研究報告》顯示,2009年中國電影平均票價為36.38元。國家統計局2010年1月提供的數據顯示,2009年全國城鎮(zhèn)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為1571.5元。也就是說,一張電影票相當于城鎮(zhèn)居民可支配月收入的2.3%,與發(fā)達國家0.5%的數據相比明顯偏高。
據了解,在國內大中城市,普通電影票價通常為35~80元,3D電影票價為80~100元,IMAX電影票價為100~150元。在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一線城市,電影票價有時會更高。
“1982年,我們去看電影《少林寺》的時候,票價是1毛錢,2007年《變形金剛》在北京上映時的票價是80元。”不久前,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撰文指出,中國電影票價25年漲了800倍。在美國的一線電影院,《變形金剛》的票價折合人民幣是54元。香港的票價最貴也才50港幣(約合人民幣44.8元)。
“內地的收入這么低,電影票的價格怎么可能這么高?簡直無法想象。在中國,像男學生要陪女朋友看個電影,那都是很奢侈的。這就叫什么?物價泡沫。”郎咸平說。
臺灣著名電影導演朱延平也曾指出,在大陸看電影消費很高,票價降下來,市場肯定會更大。全世界最便宜的大眾娛樂方式應該就是看電影。但在大陸,一張票賣到了五六十元。他認為,大陸電影票價降到每張20元比較合理。
據《北京晚報》今年2月報道,2009年美國電影票的平均價格是7.5美元(約合人民幣48.5元),相當于普通員工一個小時的最低工資。輿論壓力和觀眾人數減少的現實,都給影院隨意漲價制造了很大的阻力。從記錄上看,1962年美國人平均年收入為3000~5000美元,影院票價是0.7美元。半個世紀后,工資和票價一同上漲了10倍左右,始終處在合理范圍之內。
“只有當票價能讓普通人看電影不再需要權衡時,文化消費才能成為一種消費習慣?!毙吕宋⒉┚W友“烏拉烏拉”說。
但有業(yè)內人士指出,在中國看電影比美國貴得多,是因為中國影院的成本非常高。發(fā)行方要拿走的利潤接近票房收入的一半。影院本身還有工資、房租、水電等開支,近年來這些開支還在不斷攀升。另外,銀幕太少、規(guī)模上不去、好影片少等問題,也成為電影票價難以降低的原因。
中影南方電影新干線總經理趙軍則表示,人氣才是影院的生命線。不少業(yè)內人士也認為,如果影院能適當降價,通過“薄利多銷”的方式吸引人氣,也許是電影產業(yè)下一步跨越發(fā)展的重要途徑。
不少網友表示,電影院與其通過“自欺欺人”的營銷方式變相降價,不如直接降價,讓更多普通人走進電影院。其中,國產電影應做出表率,帶頭降價,增強競爭力。
|
|